寫作這篇文章時,我大三,交大5年的生活恍若昨日,歷歷在目。從13歲的毛孩子到成年人,交大少年班為我的世界推開了一扇窗。
  少年班預科階段第一年,我在交大附中度過。“欲成第一等學問、事業、人才,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。”這是唐文治老校長對後輩的寄語。在附中,學會做人永遠是第一位的。
  我接觸最多的老師,是數學競賽主教練陳孝庚老師。陳老師也許是我在西安見到的第一個具有科學家氣質的人。他將絕大部分時間貢獻給了數學教育事業,平均每天長達13小時。並且在培養學生的同時“身先士卒”,以身作則地猛攻數學難題。陳老師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點,我直到今年才體會到:成才的秘訣在於兩個詞——努力與實力。
  很快,一件險些改變我一生的事情發生了。這是一件我曾長期不敢向老師們交代的事情:我差點退學。
  我從小對地理學近乎痴迷。2004年前後,北京大學改地理學係為城市與環境學院,被我的家人誤認為是裁撤地理學系。來到交大附中後,與高中的同學們一起上課,我才從地理老師處知道“北大地理系去哪了”的真相。我萌生了一個計劃:退學報考北大地理系,而途徑則是利用交大附中的學籍,參加全國高中數學聯賽,獲得金牌或銀牌,既為母校爭光,同時又可藉機“金蟬脫殼”,向美麗的燕園“投懷送抱”。
  我將這個計劃告訴了陳老師。老師並沒有像我想象中的那般激動,只是說:“有這個做競賽的動力挺好的,好好做吧。”我列了一個時間表,開始努力做題。
  11月,在我15歲生日當天,父母來到西安,我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。不料還沒等我拿出時間表與執行方案的具體措施,父母就斷然拒絕了,並且拿出了一大堆理由。我只好放棄執行這個計劃,轉為對交大校園文化的消極對抗。
  我仍舊對大學的課不感興趣。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,我抱著“考試一日游”的態度去複習自己猜測的重點,複習到了就會,沒複習到就不會。結果差強人意,各科加權平均89分。
  那個寒假我留在了學校,大部分時間泡在圖書館里,看的書幾乎全是人文社科類的書,讓自己的心靜下來。當然也看考研、出國留學的經驗介紹,想著自己下一站去哪裡。有一天,我朝窗外的理科樓、東花園、騰飛塔看去,突然覺得學校的風景變美了!儘管我還遠沒參悟出上大學的真諦,但我意識到自己至少走出了困境,有了努力的短期目標與現實意義。
  二年級下學期我認真學習各門課程,雖然不能算扎實掌握,至少是都喜歡,各門課程考出了平均94.68分的好成績。這確實是一件難得的事情,班主任老師和我自己對此都很滿意。後來提前批選專業,我如願去了錢學森實驗班。
  如今之所以願意說出這段經歷,是因為很多人看勵志故事,喝“心靈雞湯”,都只看到那些成功的人,優秀在哪些方面,卻看不到為何而優秀,更看不到剋服困難、百折不撓的心路歷程。與此同時,我還有些感悟想與大家分享。
  回到陳老師“努力”與“實力”的教誨。一個人真正的實力與外在環境賦予的虛榮,是應當斷然分開的。我現在認為,一個人成才的決定性要素有:硬實力——知識與技能;軟實力——向上的心態、良好的習慣、正直的品德;潛實力——為國為民奉獻的崇高理想,以及願意奮鬥終身、努力不止的堅定意志。這些要素的組合,決定了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,所能達到的高度。
  從考試選拔人才的角度,很可能我不屬於交大,以世俗的眼光,西遷對於交大招納人才而言,可以說太不實惠了。然而,就算不談大我,只談小我,有的人在社會大學都能成長為棟梁之材,難道在交大就不行嗎?
  除此之外,我還希望大家不要過分在意選專業及排名制度,更不用計較幾千元的獎學金。我校的國家級教學名師羅先覺教授,曾開玩笑說,本科畢業前大家喜歡什麼專業方向,都是懵懵懂懂的“假喜歡”。事實上,很少有人特別不適合學習某類專業,對大部分專業的興趣,都是可以培養的。我認為自己就培養了對能動專業的興趣,而途徑則是將專業與鐵道機車車輛聯繫在一起。
  我認為從大二開始,大家就應該在課堂學習之外,樹立自己生活的第二個“重心”,全面地提高自己,讓生活始終處在充實甚至有點忙碌的狀態。當然對於真正的學業“大神”,他們完全可以“裸考”,不用擔心複習時間緊張。因為通過良好的學習習慣、強大的學習能力與平時充分的積累,他們掌握的知識範疇已經遠遠地超過了考試要求。
  作為一個過來人,對於少年大學生的成長,我個人有幾點建議,可能並不成熟,權當參考。
  體育課和身體素質測驗,是通過強制手段、統一標準、固定舉措,提高同學們普遍身體素質的重要方式。在高壓之下,原本運動能力非常差的我,不僅進一步提高了身體素質,而且學會了籃球、乒乓球等專項技能,軍訓時也通過苦練剋服了順拐,四肢協調性得以提高。除此之外,我還全面養成了體育精神,愛上了體育鍛煉,幾乎每天不鍛煉不行。
  因此,我建議少年班從預科到本科六年全部開設體育課,還應鼓勵少年班同學加入一個體育類社團,特別是對於沒有參加任何社團活動,課餘學習時間能保證的同學,應要求他們必須參與某類體育活動,培養興趣愛好。
  不應讓少年班同學為分數所累,應該將學生從排名中稍稍解放出來。現在每屆少年班同學,在同一學期課程中取得的最高平均成績,基本相近,都高達95分左右。不可否認這是很可喜的。但在這些最優秀同學的帶動之下,大批同學可能拼命追求高分,成為了真正“高分低能”的“考試型人才”——甚至連學習型人才都算不上,因為他們除了考試要求的內容之外,不會希望去學更多的知識與技能。
  少年班的考試顯然不是選拔性考試,而應當是檢驗性考試。很多時候鼓勵學生爭取優異成績,是學風建設的需求,但誰說考80分的同學就比考60分的同學多學到了東西呢?
  少年班同學處在青春期,時常想法叛逆。而當班主任老師缺位時,書院輔導員老師承擔的擔子就很重了,但對於少年班這一特殊群體,他們未必有合理的引導方法。因此,班主任老師和任課老師的品德操行,對少年班學生的人格養成,具有決定性的影響。
  (作者為西安交大少年班93班學生,現就讀於能動學院熱動力工程系)  (原標題:我曾差點從少年班退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bssm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